宕昌历史简介 走进
宕昌

自然地理

[地理位置]宕昌县位于甘肃省南部,陇南市西北部,地处东经104.01ˊ至104.48ˊ,北纬33.46ˊ至34.23ˊ之间,海拔1138米至4154米之间,南北长90公里,东西宽74公里,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。东与礼县接壤,西与甘南州舟曲县、迭部县相邻,南与武都区毗邻,北与定西市岷县相连。县城距首都北京市直距2134公里,距省会兰州市直距244公里、公路里程341公里,距陇南市政府所在地武都区直距91公里、公路里程110公里。

[地形地貌]宕昌县属青藏高原边缘和西秦岭、岷山两大山系支脉的交错地带,加之受岷江、白龙江等河流的长期冲刷、切割,境内山峦起伏,沟壑纵横,地形地貌异常复杂,山岳特征显著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,地形由山地、丘陵、河谷三大单元构成,南部多深山峡谷,北部多黄土梁峁。县境海拔在1138至4154米之间,平均海拔2300米,最高雷古山海拔4154米,最低沙湾水洞里沟口,海拔1138米,县城海拔1748米。

[基本气候]宕昌县为北亚热带、温带、高原三种气候的过渡地带,垂直气候显著,南北差异大,一般为温带大陆性气候,气候温和而湿润,按甘肃省气候分区,属陇南温带湿润区。年均气温9.3℃,年均降水量590毫米,年平均相对湿度66%,年均日照1986.5小时,年均无霜期183天,最大冻土深度45cm。


历史沿革

宕昌历史悠久,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。

夏:宕昌为雍州之地,古西戎世居地。

商、西周:宕昌为羌人居地。公元前11世纪中期宕昌羌随周武王灭商。

战国:秦在今宕昌、舟曲一带建羌道,属陇西郡,

秦、西汉:羌道仍属陇西郡。

东汉:光武帝初年羌道改属武都郡。

三国:蜀汉建兴七年(公元229年)羌道属益州武都郡。魏晋元四年(公元263年),魏灭蜀,原属蜀国辖地分梁,益2州,武都郡入梁州。

晋:西晋武帝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,羌道县废,地属武都郡。晋怀帝永嘉元年(公元307年)羌人梁勤建宕昌国,东西千里,南北八百里,有人口10万余众。

南北朝: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(公元424年),宕昌国归附北魏。周武帝天和元年(公元566年),北周大将田弘灭宕昌国。以其地为宕州,设宕州总管府,辖宕昌、甘松2郡,宕昌郡领阳宕、和戎2县,甘松郡领怀道县。

隋:隋文帝开皇三年(公元583年),废宕昌、甘松二郡,以州统县。开皇四年(公元584年),废宕州总管府。开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,改阳宕为良恭县。大业三年(公元607年),改宕州为宕昌郡。

唐:唐高祖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,改宕昌郡为宕州,并署基城县(今理川),属岷州。武德二年(公元619年),置秦州总管府,辖秦、渭、岷、洮、迭、文、武、成、康、兰、宕、扶12州。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,宕州属岷州总管府。太宗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,成州潭水县改隶宕州,后省入良恭县。贞观三年(公元629年),和戎县省入怀道县。玄宗先天元年(公元712年),改基成县为祐川县(今理川)。玄宗开元二年(公元714年),置陇石节度使,宕州属之。玄宗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改宕州为怀道郡,领怀道,良恭2县。肃宗至德三年(公元758年),怀道郡复改宕州。广德元年(公元763年),宕州陷入吐蕃。

北宋:太宗建隆二年(公元962年),合良恭,大潭2县为大潭县,隶秦州。神宗熙宁六年(公元1073年),王韶收复岷、宕二州。

南宋:理宗瑞平三年(公元1236年),岷州、宕州、叠州、阶州、文州18番族降蒙古汗国。

元:世祖至元二十六年(公元1289年),设西固城军民千户所。惠宗至二十七年(公元1367年),改置西固番汉军民千户所,属阶州。

明: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,明将傅友德兵至,西固千户韩文举众归附。洪武七年(公元1374年),设西固军民千户所,属巩昌府。洪武十一年(公元1378年),建岷州卫于祐川,设岷州为指挥使司,属巩昌府。洪武十四年(公元1381年),改为西固城军民守御千户所,隶陕西都司,翌年,西固千户所归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直辖。

清:顺治十二年(公元1655年),撤西固军民守御千户所,归并阶州,设州同分辖。雍正七年(公元1729年),西固番人慕化,编民为里,设抚夷同知,隶巩昌府。乾隆元年(公元1736年),裁西固抚夷同知,仍设州同,隶阶州。

中华民国:民国二年(公元1913年),阶州西固分州改为西固县,隶属陇南道(旋改渭川道)。民国十六年(公元1927年)7月,废道,西固县划归第一行政督察区(专员公署治岷县)。民国三十一年(公元1942年),西固县划入第八行政督察区(专员公署治武都),直至1949年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:1949年12月9日,西固县全境解放,西固县人民政府成立,隶属武都专区。1954年6月,经政务院批准西固县治迁宕昌,11月13日,西固县更名为宕昌县。1958年4月8日,国务院决定撤销武都专员公署,宕昌县划归天水专员公署。1958年12月20日,宕昌县和岷县合并,划归定西专区。1961年12月15日,恢复宕昌县建制,划归武都专区。1985年5月14日,武都地区更名陇南地区。2004年,撤区建市,归陇南市所辖。

农业经济

    2024年全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为22.56万亩,同比下降2.96%;油料种植面积3.2万亩,与上年持平;蔬菜种植面积2.51万亩,同比增长4.4%。全年粮食总产量6.86万吨,同比增长0.72%,其中:夏粮2.06万吨,同比增长5.7%;秋粮4.8万吨,增速与上年度持平;特色产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,中药材产量6.59万吨,同比增长6.61%;花椒产量0.15万吨,同比增长4.8%;核桃产量0.22万吨,同比增长30%。
    全年全县肉类总产量0.76万吨,同比增长5.5%。年末牛存栏3.42万头,同比下降0.01%;猪存栏4.23万头,同比减少2.3%;羊存栏6.57万只,同比增长4.6%;家禽存栏98.27万只,同比增长15.6%。牛出栏1.06万头,同比增长14%;猪出栏5.82万头,同比增长1.2%;羊出栏4.33万只,同比增长12.5%;家禽出栏94.67万只,同比增长8.8%。

工业经济

    2024年,全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37926万元,同比增长18.7%,其中: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257.77万元,同比增长15.6%。规上工业企业产销率100%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营业收入46585.6万元,同比增长32.76%。

交通通讯

2024年,全县通车总里程1275公里,其中:高速公路100公里、国道110公里、乡道365公里、村道700公里。全年全县共完成客运量343.55 万人/次;完成旅客周转量7188.48万人/公里;全年全县完成公路货运量186.17万吨;完成货运周转量46565.74万吨公里。


社会事业

教育和文化

    全年末全县学校总数137所,教职工3811人。其中,专任教师3492人。在校学生数42929人,其中:幼儿园7114人、小学在校学生19759人、初中生9944人、高中生5837人、特殊学校275人。全县小学招生3090人,初中招生3248人,普通高中招生2171人。全县有职业中等专科学校1所,教职工101人,在校学生703人,毕业生数366人,招生数167人。


    2024 年的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;公共图书馆1个,藏书达7.9万余册;全县共有博物馆1个,纪念馆1个;全县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,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;截止2024年底,博物馆纪念馆藏品数量867件/套,全县直播卫星及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3%和97%;数字有线电视用户0.49万户。

卫生

    年末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74个,其中:县级以上综合医院5个、中医院1个、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、专科医院1个,疾病防控中心1个、妇幼保健院(站)1个、乡镇卫生院27个。实有床位数2117张,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110人,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261人、注册护士895人、药师(士)82人、技师(士)130人、其他258人。

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
2024年,全县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825.1元,比上年增长5.0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96.9元,比上年增长 8.1%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042.2元,同比增长7.7%;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007.1元,同比增长7.5%。


年末全县失业保险人数3724人,同比增长27.97%;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7.99万人,同比下降1.37%;工伤保险参保1.30万人,同比增长3.9%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.49万人,同比增长4.19%;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5.01万人,同比下降2.22%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0.22万人,发放低保金1692.66万元;农村低保对象3.16万人,发放低保金13681.23万元。